日本的電子業目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。2 月下旬爾必達 (Elpida Memory Inc.)(6665-JP) 申請破產保護,背債 56 億美元創下日本破產申請*高紀錄;同時光學設備制造商 Olympus Corp. (7733-JP) 也深陷丑聞風云之中。去 (2011) 年 5 月期間,索尼 (Sony Corp.)(6758-JP)(SNE-US) 估計財務年度虧損約 11 億美元。然而對日本的高科技業來說苦難仍未終結,財經月刊《東方經濟學家報告》(The Oriental Economist Report) 主編 Richard Katz 指出,近期研究報告顯示,日本以往風光一時的科技業界,現正處于令人吃驚的逆境。Katz 舉出 5 項重點:1. 競爭力。日本在高收入經合組織 (OECD) 國家中,全球科技出口比率已下滑至 7.6%,而在 1984 年原高達 12%。根據*新資料,2 年前美國出口比率為 16.9%,德國則約為 14%。南韓在 2010 年時約 5%,現今正穩定上升且進逼日本。2. 出口占國家總額比率。回顧 2000 年,日本的電子產品出口比率占國家整體 26%,然而去 (2011) 年已下滑至 14%,電子產業不再是日本貿易進步的主要貢獻來源。日本電子業的貿易盈余,也從 2000 年的 6.9 兆日元 (836 億美元),下滑至 1.2 兆日元,縮水程度竟達 82%。3. 半導體。早在 1990 年代,日本在全球晶片產業的主導地位不容置疑。Katz 聲稱:「在全球前 20 大半導體商內,日本企業占有 55% 客戶數量。」目前以報告時間 2010 年來看,美國英特爾 (Intel Corp.)(INTC-US) **市場拔得頭籌,已奪走 51% 客戶數量,日本比率則幾乎腰斬至 24%。南韓則以三星電子 (Samsung Electronics Co.)(005930-KR) 為首,拿下 19% 客戶量。4. 虧損慘重。日本**電話、電視和晶片商表示,今年目前企業虧損已約達 170 億美元,相當于三星電子 3 季的研究開發投資資金。Katz 指出,日本科技業的整體生產總量,自 2000 年迄今已經減少一半。5. 產業空洞化。Katz 在報告寫到:「日本約有 1/3 電子產品在海外制造,比率是其他日本制造業的 2 倍。」民眾不應過度指望日本高科技業者的自我重塑能力,盡管該國具備許多工程技術人才,但依然很難估測科技業沒落的速度和程度。
粵公網安備 44030602001782號